童年趕年集

2025年01月19日

潘云強(qiáng)

我們村離中橋、高疃不遠(yuǎn),20世紀(jì)50年代,我常隨母親去這兩個地兒趕年集。

進(jìn)了臘月門,每天去趕集的人“一淌淌的”(膠東方言,人多之意)。男人們多推著獨(dú)輪車或牽著牲口,牲口馱幾個盛滿糧食的麻袋,而獨(dú)輪車上則捆著一頭大肥豬。也許因麻繩勒得太緊,也許意識到大事不妙,“黑面郎君”一路上哼唧個不停。豬推到集上宰殺后再賣掉。當(dāng)時稱賣糧為“糶糧”。總之,這些東西置換到錢后,要買過年物品。婦女力氣小,趕集提個簍子或挑扁擔(dān),上面也放些用來糶賣的糧食,以及雞鴨鵝和雞蛋等,賣的錢同樣用于置辦年貨。

趕集的女人出門前也往往要捯飭一番。比如母親,簡單地梳梳頭、盤個發(fā)髻,再換身干凈衣服。男人們則沒有那么多講究,和平時上山干活差不多:上身穿一件露花棉襖,鞋子多為自己家做的布棉鞋或一種稱為“綁”的豬皮做的鞋,頭上戴一頂油漬麻花的棉帽或舊氈帽。由于棉襖是貼身穿,里邊沒有襯衣,再加上很多人下身只穿件“燈籠褲”,為御風(fēng)抗寒,腰上要扎個草繞子(草編的繩子)。這身行頭是當(dāng)時大多數(shù)膠東男人冬天的標(biāo)配。

在我的記憶中,集市上有這么幾個行當(dāng)。

糧油市,有賣麥子、苞米、黃豆、花生、地瓜以及花生油的。過年,糧油市是母親必到之地。有一次過年,家里實在沒有錢了,母親忍痛從留的麥種里拿出五公斤麥子,到糧食市糶了,得來的錢買了過年的肉。另外,母親喜歡一種叫豇豆的豆子,用它來包豆包、搟面條,味道很不一般。

果蔬市。臨近春節(jié),老百姓紛紛把家里的青香蕉、紅香蕉、大小國光蘋果拿出來,到集市上賣,以求賣個好價錢。此外,還有山楂、柿子餅、石榴、山核桃等。蔬菜基本就是儲藏在菜窖子里的白菜、蘿卜、大蔥“老三樣”。豆腐在國人餐譜和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,母親必須買幾方豆腐。

年畫市。那些花花綠綠的年畫、大紅的福字和對聯(lián),給年節(jié)增添了喜慶氣氛。它們有的擺放在地板車上,有的就放在地上,為防止被濕漉漉的地面弄濕,賣畫人會先把草簾子鋪在地上。這里賣的東西,母親都要樣樣數(shù)數(shù)買一些,她還特別喜歡窗花,我的第一本小人書也是在這里買的。

爆竹市。這里是集市上年味最濃的地方,到這兒的大多數(shù)是領(lǐng)著小孩的大人。煙臺人叫爆竹為爆仗。那時市面上只有四種爆仗,大爆仗、小鞭、二個響的二踢腳,一律用舊紙或舊報紙做成,響了后地上一片白紙屑。當(dāng)時的爆仗大多是村民們用土藥制造的,質(zhì)量不過關(guān),工藝粗糙。有的大爆仗呲花時間很短,一點(diǎn)就爆,傷人的事屢有發(fā)生。

魚肉市。賣肉的通常是現(xiàn)殺現(xiàn)賣,屠夫行當(dāng)過年特忙。殺好的豬肉、羊肉,用鐵鉤子明晃晃掛在桿子上,或擺在木案子上。雞鴨鵝有賣活的,也有賣宰殺了的。雖說“狗肉上不了桌”,但也有賣的。我們村當(dāng)年屬棲霞管轄,村民口中有句“臭魚爛蝦到棲霞”的老話,話雖這么說,過年仍能買到刀魚、鲅魚、黃花魚及對蝦等。媽媽囊中羞澀,一邊掏錢一邊喃喃自語:“真?zhèn)€的,過年連個魚還吃不起?”明顯有為自己壯膽的意味。

生產(chǎn)資料市。盡管臨近春節(jié),但賣鋤鐮锨镢等農(nóng)具的攤位總斷不了人,光顧這里的大多是家中的主要勞力。勤勞樸實的人們,春節(jié)未過就在為來年的生產(chǎn)做起了準(zhǔn)備與盤算。這兒往往還有鐵匠鋪,不少人會來此定做農(nóng)具。鐵匠鋪伙計拉著一個很大的風(fēng)匣,發(fā)出“呼嘎呼嘎”的聲音,爐火映紅了鐵匠們古銅色的臉頰,有節(jié)律的叮叮當(dāng)當(dāng)聲響徹集市。集市上的鐵匠鋪不是那種只做“一錘子買賣”的游商,是常設(shè)攤位,手藝信譽(yù)有保證。

集市上還有些服務(wù)項目。首當(dāng)其沖的是剃頭棚。過年了,理個發(fā),精神一下。壯年及老年男人基本剃光頭,一并刮刮臉;而小青年千篇一律理“鍋蓋頭”,這也是那個年代年輕人最時尚的發(fā)型,怎么看都像頭上扣了塊西瓜皮。還有磨剪子戧菜刀的,附近的村民,過年都會把家里的菜刀拿來磨磨。

小吃市。小吃市有油條、面魚、包子、面條、豆腐腦、饅頭等,這兒人聲鼎沸,油煙氣最重。只要來趕集,母親都要給我買個火燒,火燒上面有一層芝麻,暄騰騰的,很好吃。集上有個小飯館,里邊擺幾張八仙桌,主食以面條和水餃為主。男人們賣完東西,有錢了,會進(jìn)店要盤豬頭肉、油炸花生米,再來個炒菜,喝二兩,讓干癟的肚皮提前嘗到年的盛宴。大集上到處都有賣冰糖葫蘆的,平庸的山楂蘸上糖,串到一起,秒變?yōu)榭上炭商鸬谋呛J。山藥豆與軟棗也少不了,一樣被插在麥秸靶子上招搖過市。此外,吆喝賣炒花生、炒瓜子的聲音不絕于耳。

集市上沒有賣衣服鞋帽的,這些只有國營的供銷社和百貨商店才有賣的,但有賣手工布鞋墊的攤位。另外,走街串巷賣針頭線腦的貨郎此刻都扎堆到集上。家庭主婦們來了,她們圍著貨郎問東問西。偶爾有一兩個面目清秀、衣著光鮮的女孩,立刻會成為所有人目光追逐的焦點(diǎn)。媽媽往往會給姐姐買些雪花膏、頭巾及發(fā)卡子。集上賣柳條編制品、草編制品的也不少。

牲口市。因驢拉馬叫,牲口市不設(shè)在街里,往往安排在村外比較空蕩的地方,記得高疃集的牲口市在一個河灘上。你很難想象,在這些老牌“牙子”們你一言我一語看似漫不經(jīng)心的交談里,實則暗流涌動。賣小豬、小羊的地方人最多,我家養(yǎng)的小豬,大部分是在牲口市上“抓”的。

半個多世紀(jì)過去,童年趕的那一場場年集,仍經(jīng)常浮現(xiàn)在我眼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