膠東女詩人李長霞

2025年01月19日

張發(fā)山

我國古代是男權社會,卻誕生了許多馳騁疆場的女英雄,如花木蘭、梁紅玉、唐賽兒;同時亦出現(xiàn)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奇女子,如蔡文姬、李清照、朱淑真等,因而就有了“巾幗不讓須眉”的說法。今天要講的,是晚清北方文壇“詩古文詞,冠絕一世”的女詩人李長霞。

李長霞(1825-1879),字德霄,清道光五年(1825)出生在掖縣(今萊州市)城內的一個官宦之家。祖父李兆元,字勺洋,乾隆舉人,官至河南布政使,著有《十二筆舫雜錄》;父李圖,字少伯,嘉慶拔貢,天資卓越,讀書一目十行,工詩古文詞,時與柯培元、劉耀椿、李汀璋并稱“山左四名家”,官至博興教諭、直隸無極縣知縣;其兄李吉倫亦是當時有名的詩人。李家藏書甚豐,上自周秦下至明清,詩詞歌賦、文史經(jīng)典、野乘稗史等應有盡有。濃厚的文化氛圍造就了李長霞良好的成長環(huán)境,她從小敏而好學,酷愛詩詞。在書籍的海洋中,李長霞縱情遨游,如魚得水,終日手不釋卷。通過父兄的指點與教誨,她少女時代就顯露出穎異的才華。

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李少伯應邀主講濟南尚志書院,李長霞亦隨父母客居濟南。不久,她即以雅善吟詠知名于山東學界,一時無人不知李家有一才女名喚長霞。此時,膠州秀才柯蘅恰好也在尚志院就讀,李少伯愛其才學,又得知他是柯培元之子,惺惺相惜,便把愛女長霞許配給他。兩年后,兩人喜結連理??罗侩m未得到功名,但他長于經(jīng)史之學,尤以善詩聞名于世?;楹蠖酥就篮希偕椭C,感情十分融洽??罗糠浅E宸拮拥牟湃A,長霞也支持丈夫對經(jīng)史學的研究。

李長霞詩學“三唐”(初、盛、晚),風格以追憶往事見長。她早年的作品,大部分毀于咸豐十一年(1861)捻軍攻打膠州,當?shù)厮离y者三千余人,柯家藏書盡毀。對此,李長霞在《锜齋詩選》跋中以及晚年力作《亂后憶書》中都有記載。作者藏了那么多書,卻在戰(zhàn)亂中一把火被焚個精光。全家流離失所,百姓遭受苦難;沒有書,只能憑記憶“空腹”對子女講解唐詩之美了。

為避戰(zhàn)亂,李長霞舉家西遷至濰縣,待時局稍有穩(wěn)定,便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《辛酉紀事一百韻》《旅行雜詩》等。詩中多為發(fā)亂離之慨,做動蕩之嘆,不少詩家認為可配杜甫的《三吏》《三別》。如《莘縣途次》:

客路過莘野,孤村落日低。荒田多白鹵,矮屋盡黃泥。饑下呼群雀,寒棲上距雞。蕭條民業(yè)少,生計憫蒼黎。

又如《膠萊道中》:

停車向古道,亂樹冷斜曛。落葉欲迷徑,遠鐘多在云。溪流經(jīng)雨急,山色對煙分?;厥奏l(xiāng)關近,令予思緒紛。

景中有情,情中寓景,韻律格調均見唐音杜風,備受贊譽。

在濰縣,全家定居于西望留孫家村,李長霞不久便與邑地詩人郭綏之、郭杭之、劉掄升等共結“西園詩社”,切磋吟詠,唱和不輟。此時,她已是四個孩子的媽媽了,創(chuàng)作勢頭正熾,實令詩社須眉自愧弗如,《锜齋詩集》就是這時期付梓的。除此,《山東通志》評其詩曰:“追從杜陵,……五律亦純乎盛唐?!?/p>

李長霞向來重視家庭教育,便是在從膠州移居濰縣途中,還“昕夕教子女經(jīng)史詞章之學無少間”。民國時期政治人物徐世昌在其《晚晴簃詩集》中,收錄李長霞詩作計七十三章,其中《戒子詩·其一》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勸兒子講求實學,珍惜光陰,足見一位母親的遠見卓識:

羲和無返轡,昔賢惜分陰。念爾流離子,少小值苦辛。荒廢惜往昔,澠俯慎在今。姱修茍不力,老大倏相尋。乾行貴不息,纖條成修林。

大意是:日月之行不會勒馬回韁,古代圣賢都珍惜光陰。你從小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,而今更要勤奮學習。高尚的品德是努力取得的,否則,就會“老大徒傷悲”。天道貴在自強不息,纖細的枝條終會長成高大的樹林。

正因如此,李長霞的兒女在她的潛移默化和諄諄教誨下,均在史學、經(jīng)學、文學方面頗有成就:兩個兒子劭憼和劭忞,雙雙考中進士;兩個女兒劭慧和劭蕙,也以“雅擅詞華”而聞名。尤其是次子柯劭忞,學識淵博,是國內少有的史學大家,這與家庭教育不無關系。故清末文人陳恒慶說:“先生(柯劭忞)固征早慧,亦深得力于母教耳?!?/p>

李長霞工詩之余,還將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——《文選》予以校正、注釋。這項工作工程浩繁,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學功力,而且還要具備經(jīng)、史、訓詁、音韻、??钡榷喾矫娴闹R;然而,這些難點,對于才女李長霞來說,舉重若輕,小菜一碟。果然,八卷本《文選詳注》不久即付梓面世,她用自己的才華書寫了這一名作,在我國的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