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日 | 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
---|
潘云強
我們村離中橋、高疃不遠,20世紀50年代,我常隨母親去這兩個地兒趕年集。
進了臘月門,每天去趕集的人“一淌淌的”(膠東方言,人多之意)。男人們多推著獨輪車或牽著牲口,牲口馱幾個盛滿糧食的麻袋,而獨輪車上則捆著一頭大肥豬。也許因麻繩勒得太緊,也許意識到大事不妙,“黑面郎君”一路上哼唧個不停。豬推到集上宰殺后再賣掉。當時稱賣糧為“糶糧”。總之,這些東西置換到錢后,要買過年物品。婦女力氣小,趕集提個簍子或挑扁擔,上面也放些用來糶賣的糧食,以及雞鴨鵝和雞蛋等,賣的錢同樣用于置辦年貨。
張發(fā)山
我國古代是男權(quán)社會,卻誕生了許多馳騁疆場的女英雄,如花木蘭、梁紅玉、唐賽兒;同時亦出現(xiàn)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奇女子,如蔡文姬、李清照、朱淑真等,因而就有了“巾幗不讓須眉”的說法。今天要講的,是晚清北方文壇“詩古文詞,冠絕一世”的女詩人李長霞。